神學不能失系列三:早期信徒必讀的實踐神學 (中)(徐濟時)
二零二三年十月
引言:革利免達哥林多人前書(I. Clement/ 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1 的新約正典地位,2 及得上同期的啓示錄,與《十 二使徒遺訓》同出於最早期。《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尊此書為「可能是第 一世紀新約以外最重要文獻」…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十月
引言:革利免達哥林多人前書(I. Clement/ 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1 的新約正典地位,2 及得上同期的啓示錄,與《十 二使徒遺訓》同出於最早期。《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尊此書為「可能是第 一世紀新約以外最重要文獻」…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十月
天人合一哲學,是中國對宇宙人生整體的參悟,這是綜合性的全體視野,其思 想的規模,主要來自易學的天、地、人思維框架,視宇宙萬物和人是一個整體 世界相關的世界,由「太極」所生,太極生乾坤,交互作用始生成無數事件, 每事件中有人與事物的互動…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七月
引言:現今新約學術界,漸多留意一批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的最早著述,它們出 自與耶穌門徒(新約作者)有密切關係的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原稱 apostolic men (apostolici) 的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第 6 世紀才稱此),他 們地位比後出為今天追捧的教父(Church Fathers)更高…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七月
在新約聖經各卷福音書的記載,都不約而同稱呼耶穌為拉比。1在較早期的中文 聖經譯本裡,沒有將夫子或老師(διδάσκαλος)翻為拉比(Rabbi)。已故丘恩處牧師 早於 1999 年出版的《猶太文化傳統與聖經》已討論到拉比耶穌這個課題…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七月
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別宇宙人生哲學理念,稱為「天人合一」,是宇宙真理與人生 價值結合為一體,也是一人生修養所達的境界,是聖人仁者的境界。這是一種 天人同一本體的思想,在上古已萌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核心靈性方向及人 追求成聖之目的…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四月
系列序:神學長征中失遺不少重要著作,中華神學要重拾以追植於整全道統,更求察識其中 忠於聖經之「道」,務求真理當道。歷代神學,僅為真理作詮釋,於上世紀受惠於前所未有的 語言哲學探究…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一月
Norman Perrin(1920-76) 是英美學者,1973 年學術成就登頂,貴為聖經研究最 大組織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領導人;他專研耶穌的教訓(尤其神國方 面),在其名著 Rediscovering the Teaching of Jesus…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一月
中華民族近代歷經苦難,渴求人間天堂出現,無可厚非;基督徒已知救恩之 道,尋求制度和社會的理想,務要知其所止、合乎中道。我們反要求己有「屬靈高度」…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十月
談起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人們往往以「適應」二字來概括其傳 教策略,甚至認為他為了取得傳教的成功,制定「合儒排佛」的傳教策略,以 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十月
Ladd 的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出版 7 年後,英國的福音派翹楚前倫敦聖經學院副院 長和新約教授 Donald Guthrie,亦推出其 New Testament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VP, 1981)。 作者在專章論到基督的使命(The Mission of Christ) 時,首談的就是國度(The Kingdom)…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