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感通的上帝 (下篇)(梁燕城)
二零二三年十月
天人合一哲學,是中國對宇宙人生整體的參悟,這是綜合性的全體視野,其思 想的規模,主要來自易學的天、地、人思維框架,視宇宙萬物和人是一個整體 世界相關的世界,由「太極」所生,太極生乾坤,交互作用始生成無數事件, 每事件中有人與事物的互動…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十月
天人合一哲學,是中國對宇宙人生整體的參悟,這是綜合性的全體視野,其思 想的規模,主要來自易學的天、地、人思維框架,視宇宙萬物和人是一個整體 世界相關的世界,由「太極」所生,太極生乾坤,交互作用始生成無數事件, 每事件中有人與事物的互動…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三年七月
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別宇宙人生哲學理念,稱為「天人合一」,是宇宙真理與人生 價值結合為一體,也是一人生修養所達的境界,是聖人仁者的境界。這是一種 天人同一本體的思想,在上古已萌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核心靈性方向及人 追求成聖之目的…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七月
佛教的根本核心是實踐性的如實觀,到龍樹的性空學,是綜合早期佛法的因緣觀, 及大乘般若經的般若到彼岸,「習應一切諸法空」,悟諸法的深奧意義,就是領悟 空性,以因緣起滅…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四月
佛教起源於瞿曇(Gotama,又譯喬達摩)太子對痛苦的感受和反省,「路傍見耕人,墾壤殺諸蟲,其心生悲惻,痛踰刺貫心,又見彼農夫,勤苦形枯悴,蓬髮而流汗…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一月
中國古聖之學,自始即重自省工夫,發展成後世所謂修養工夫,由實踐以驗證所主張的道理 ,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哲學。自省工夫當根源於周代的禮樂文化,周代的禮制中,有所謂射禮,據說源自黃帝,是上古一種禮制…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一月
李澤厚去世,使我們懷念這位中國改革後興起的思想家,改革開放剛開始,1979 年他出版 哲學研究重要作品《批判哲學的批判》,深入探討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和目的論, 將真、善、美帶入中國哲學的論域,震驚海外學術界…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一年十月
從《哥林多前書》研究希臘羅馬的思想文化轉型
梁燕城:游斌教授,當前中國發展迅速,很重現宗教對新處境有貢獻,和國家發展的步伐相適應,也與中國文化會通,故提出宗教中國化的方向,也鼓勵建立中華神學…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一年七月
道家思想到漢末發展為道教,道教與先秦道家的分別,是提出了「神仙」作為人生最理想的完成。儒家十三經及老子都無「仙」字,莊子提過「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1]「帝鄉」指上帝的世界,即永生不死的領域,此為成仙之境…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一年四月
去年是錢穆逝世三十年,回想我和這位大師有四次會面。第一次是高中三時,知道錢穆在香港大學進行演講,我下課後即提著書包,趕到香港大學,全場只有我一人是穿著中學校服的年青人,在場一些老教授都驚奇地看我一下… 查看更多
二零二一年二月
摘 要:《尚書》:「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這裏也是將天、地、人相關而論人,天地是萬物父母,也是人的父母,說明宇宙整體是一親情關係,人在宇宙萬物的親情網絡中,有其特別的本性,就是特具靈性,這是人內在和宇宙本體相通之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