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的天人合一與神學的神人共融-梁燕城

posted in: 梁燕城文章 | 0

年青時四次和錢老師會面

去年是錢穆逝世三十年,回想我和這位大師有四次會面。第一次是高中三時,知道錢穆在香港大學進行演講,我下課後即提著書包,趕到香港大學,全場只有我一人是穿著中學校服的年青人,在場一些老教授都驚奇地看我一下。當時很難聽懂其濃厚無錫口音,只記得他說中國藝術較清淡,西方藝術較濃。那時我被他的中國文化風範感動。我在之前也曾以高中生去新亞學院拜訪唐君毅,唐老師也是有同樣氣質。兩位老先生,代表了在浮薄時代仍為往聖繼絕學的生命,一時如見蒼天大海、千年歷史的莊嚴。

以後大一時,我和同學去台灣,特別到素書樓拜訪錢先生,錢先生笑得很詳和,還請我問候唐君毅老師。一向傳聞錢、唐二人對新亞觀點不同而分途,錢先生心中毫無介蒂,可見錢先生胸襟廣闊。第三次見錢先生是他被中文大學新亞校長金耀基邀請,到新亞演講。那時我在浸會學院當講師,由浸會大學趕到中大,只見全場已經爆滿,我已聽得懂他的口音,將他的演講寫下筆記,散會時,香港記者們由於聽不懂,見我手上寫了一頁手抄記錄,都圍著我,問我錢先生的演說內容。

第四次見錢先生,是浸會學院歷史系主任章群教授(錢穆弟子)邀請錢先生演講,請我作陪客,我這次得隨侍在錢先生身邊,更深感受其仁厚的生命氣質,最記得他見浸會謝志偉校長時,告誡他不要接受英國殖民地的資助和控制,因那將被英國政府摧毀立校理想。

1990錢先生去世,留下他對中國文化無盡的期待,而中國已開放,中國文化正在重建中。

1995年我到清華大學交流,見錢穆兒子錢遜教授,其風彩、學養、樣貌、笑容、身形、聲音都和錢先生一模一樣。錢遜兒童時因戰亂而少見父親,青年時支持革命,與父親意見不同。1949年錢穆隻身去香港,辦新亞書院繼承中國文化。16歲的錢遜入讀清華,再到人民大學研究,成爲馬克思主義專家,到改革後,全力研究中國哲學和國學,主張「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它自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1980年後他在香港與85歲高齡的父親錢穆短暫相聚,已相隔31年。這時他開始繼承儒家精神,我見他時,其人生修養與其父錢穆有同樣氣質,見其子如見其父,甚有所感。

2019年錢遜教授去世,兩父子在這大時代,都彰顯民族文化的承傳,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錢穆遺稿對天人合一的認定

錢穆去世前,其最後遺稿題目是: 《世界必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爲宗主》[1],重點是「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2] 的確,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宇宙人生的最核心主張。

錢穆說:「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爲『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爲『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爲一。」[3]

錢穆這思想的重點是「天命」 即「人生」,所謂「命」 ,《説文》解為:「使也。」,《玉篇》解為: 「敎令也。」,天命原是指人由天所得的使命,哲學上指天賦與的本性。天命是天和人的合一處,錢穆思想根源,應是《中庸》的「天命之謂性」,人性即天之本體的展示,故人生是與天命不能分。

他又指出,中國的人文觀和天文觀是合一的,這是古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他說:「中國古代人,可稱爲抱有一種『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盡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觀』。這一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 ,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文觀,亦即是其天文觀。如果我們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文 』與『人生 』分別來看,那就無從去瞭解中國古代人的思想了。」[4]

 「天文」與「人文」並稱,來自《周易·賁·彖傳》: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 「文」 字在《說文》解為「錯畫也」,段玉裁 說: 「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 [6]  「文」原是指紋,引申為紋理,「天文」與「人文」亦即天和人的理。

何謂天文?孔穎達疏:「剛柔交錯成文,是天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聖人當觀視天文,剛柔交錯,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若四月純陽用事,陰在其中,靡草死也。十月純陰用事,陽在其中,薺麥生也。是觀剛柔而察時變也。」[7]易學的原意是自然界之理。

何謂人文?孔穎達疏:「人文者,…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8]易學的原意是人類文化之理。

為何錢穆以「天文」與「人文」 同一,因天之理與人之理,在易學中是同為一體,《說卦傳》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9]說明天地人均是「性命之理」 ,自然界(天文)和人文界有共同本體之理 ,都是性命之理。說明宇宙本體之理,等同人性命的本體。

「天」這詞意指一切存在的整體,統一爲存在的終極根源,並由之而創造或造化萬物。天作爲終極者,在《易傳》稱之爲「太極」,由於其統一性,使一切並存,帶來和諧,可稱之爲「太和」。由於其組構一切萬物存在的變化和發展的道路,可稱之爲「道」。當其在人心性,就成人的性命,是人的天命,故天人本是同一本體,此爲天人合一之道。

錢穆96歲高齡,在逝世前區區幾句話,就綜合了儒學的精華。

中西文化對話與會通

錢穆以中國天人合一對比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10]西方思想的天人分離模式,來自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源,就是希臘哲學,最重要的根源哲學家柏拉圖,將屬乎超越而不變真理的理型世界,區分於人感覺的世界,又將靈魂與肉體分開,近代西方知識論將主觀和客觀區分、笛卡兒將心與物分開,都有天人分離的思路。

不過西方另一個文化根源,希伯來的猶太/基督教文化,卻有另一傳統,人是上帝的靈(Ruach Elohim) 所創造,上帝將靈魂(neshamah,中文和合本《聖經》譯為「生氣」) 賦與人,人成為「有心魂(nephesh,中文和合本《聖經》譯為「靈」)  的活人」[11],故人的本體具有上帝特別賦予的靈性,本性與上帝可感通共融,人心性有上帝形象及樣式,並有智慧去管理天地萬物,《舊約》闡述人的靈性、心魂及身體是統一為整體的,並沒有柏拉圖的靈魂和身體的二分。

由上所論,用中國文化理念,基督教思想中,人是有「天命之性」的,「上帝的靈」(Ruach Elohim)吹生氣(neshamah) 到人鼻孔裡,這生氣即人的靈魂,而具有和上帝溝通的「靈性」。這靈性是什麽呢?約伯說:「我的靈魂 (neshamah中文和合本《聖經》譯為「生命」)尚在我裏面;神所賜呼吸之氣(Ruach)仍在我的鼻孔內。」[12] 明顯說明人的「靈魂」(neshamah) 之中包括有「上帝的靈」所賦與的「靈性」 (Ruach) ,這靈性就具上帝的靈之形象樣式,是人和上帝感通的本性。這靈性是人心底的永恆天性,如所羅門王說:「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13]。從中華神學說,人心性這特質是可會通儒家的天命及人心性的仁愛正義。

進一步言之,基督教神學既可講天命之性,那麽可否講上帝和人有神人合一呢?基督教和儒家不同,在提出罪的理念,神學上看,罪不是一種實體的惡性,卻是指對善的虧缺,如保羅說:「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14]罪也是指人內心的昏昧,與真理的隔絕,保羅說:「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15]罪帶來人隔斷了和永恆的親情關係,也與他人及萬物的隔絕,形成自我中心,虧損美善,陷溺其心性,形成人間的罪惡。故有基督以道本身來人間,用永恆生命受苦取代苦罪,潔淨和寬恕人的罪,經復活帶來人生轉化新境界。這愛的救贖,使神人復和,而可展開人靈性與上帝的共融。

用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路,探討基督教的「神人共融」 。東方希臘神學有一理念「相融互攝」(perichoresis) ,可與儒家互相參照,「相融互攝」理念來自希臘文peri,指圍繞、環繞, 及chorein 指空間、包容、前進、讓出空間。托倫斯(T.F. Torrance)定義為coinherence及coindwelling[16],我譯為「互為共生」與「互為內在」。

十二世紀時Burgundio of Pisa翻譯爲拉丁語circumincessio, 來自 circum-incedere,意指「環繞而行」 (to move around) 或「進入而貫穿」 (moving in and through the other)[17],這觀念在中世紀有表達爲「神聖起舞」(divine dance) ,原因是希臘文 chorein一詞,原意是空間、包容,與希臘choreuo一詞相近,意指跳舞,如此perichoreuo一詞指環繞而起舞。

若依這理念看天人關係,人的靈性是天命之性,經復和之後,上帝和人恢復在靈裡感通,當人徹底委身,憑信心進入上帝國度,內在回復孩子的單純,就可在靈修最深處,達至神人在靈性裡「相融互攝」 ,上帝的性情位格聖靈,和人的靈性共融而共舞。

保羅說:「他(上帝)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性情」的希臘文是theias phusis theias 的字根是theós,指上帝、神、至上神,今指神聖的,是形容詞,英文譯divine,是上帝本性及特質的彰顯。至於 phusis 一詞,字根是phuó,指產生、引致,引申為內在本性,組成人或物的根本結構 ,且具有獨特性之意[18]有份的希臘文koinōnoi,指分享、分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指人在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可分享上帝神聖的獨特本性,由於人靈性本是天命之性,本質上可與上帝感通,當人靈性在靈修達至脫離敗壞,神人在靈性裏就可「相融互攝」。

由於上帝不只是超越在上,同時也貫通在具體人間,保羅說:「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19]上帝「進入而貫穿」人心性全體,人的靈性本是上帝的形象和樣式,即有上帝的感通本性,可通永恆,一旦罪的隔絕化解,人即可與上帝共舞於天地穹蒼。

上帝三位一體的特性,是宇宙終極的親情關係本體,上帝創造人,也是一親情關係本體,這就是人的上帝形象。三性情位格是互融互攝互動、互為內在、又互相貫穿,構成一宇宙終極美善的圖畫: 三位一體的上帝在永恆神聖的愛中起舞。人作為親情關係本體,可與上帝共融共舞。

第八世紀大馬色約翰(John of Damascus)用這相融互攝 (perichoresis)理念描述三位一體,他用這理念去表達上帝三個性情位格,互相貫通穿越(cleaving together) ,他指出,父、子、靈三性情位格「不能分離,不能各自分開,但又保持各自不同路向,不是聯合或混雜,卻又互相貫通穿越(cleaving to each other) ,因為子是在父與靈之中,靈是在父與子之中,父在子與靈之中。但又不是聯合、摻和或混亂。」[20]大馬色約翰的三位一體觀,「互相貫通穿越」 這理念,與中國的「相攝」 或「相即」理念很接近,他講父、子、靈三性情位格貫通穿越中又各自有不同路向,和朱熹講「不離不雜」 很接近 ,故用中國理念瞭解三位一體的奧秘,就是「相攝相入,不離不雜」。

上帝的三位格互相貫通穿越,可形成圓融無礙的特質。當人的靈修若達到和上帝共融境界,亦是「相攝相入,不離不雜」。中國的天人合一,與神學的神人融攝、無礙而不雜,是中西方神學哲學精彩相近但又不盡相同的境界。


[1] 《新亞月刊》,1990年12月號。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e1f2a8e891ba524ecabbffe6

[2]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易經·賁卦·彖傳》

[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7]  《周易正義》,王弼 、韓康伯注,孔穎達疏,  卷三

[8] 同上

[9] 《易經.說卦傳》

[10] 同注1

[11] 《聖經.創世記》,2:7

[12] 《聖經.約伯記》,27:3

[13] 《聖經.傳道書》,3:11

[14] 《聖經.羅馬書》,3:23

[15] 《聖經.以弗所書》,4:18

[16] T.F. Torrance,Christian Doctrine of God, One Being Three Persons,(Edinburgh: T&T Clark,1966) ,p.102

[17] 引述自Danut Manastireanu Perichoresis And The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 Of God,Stvdistvdia ARCHÆVS XI-XII (2007-200,p. 61-93 ) ,p.62  , Romani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member EASR & IAHR   www.rahr.ro,&Romanian Academy, Bucharest,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www.ihr-acad.ro 

[18]參考New Testament Greek Lexicon – New American Standard,2 Peter 1:4 https://biblehub.com/lexicon/2_peter/1-4.htm

[19] 《聖經.以弗所書》,4:6

[20]  John of Damascus, Exposition of the Orthodox Faith,trans. S. D. F. Salmond, in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Second Series, eds. Philip Schaff and Henry Wace, vol. 9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repr. 1989) ,Book1,Chapter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