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四月

使徒教父文獻要點指南

作者:克雷頓.傑弗

譯者:蔡昇達

出版社:聖經資源中心

出版日期: 2020年3月

原著:Clayton Jefford , The Apostolic Fathers: An Essential Guide(Abingdon, 2005)

華人神學教育十分重視聖經研究,亦日趨重視歷代大公會議涉及的神學課題, 加以鑽研。然而新約聖經與首次大公會議已相距達兩個半世紀,期間神學思想的傳遞者,就是一批教父(Church Fathers)。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中最早期、被尊稱為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的耶穌門徒,才是承先啟後者;他們是新約作者一批殉道弟子,也是教會領袖(活於第一世紀後段第二世紀初), 重要性尤過奥古斯丁。他們一些著作,甚至曾被當時教會也考慮為正典,可見這一批新約作者的繼承人何等重要。

《使徒教父文獻要點指南》就是探究早於第一世紀至第二世紀前葉(也有學者將日期押後)的基督徒著作文集。這些著述,被認為與耶穌門徒(新約作者)有密切聯繫,因此貴為新約中使徒教導的緊接詮釋。著作按時序是:《十二使徒遺訓》、《革利免一書》、《革利免二書》、伊格那丟的七封書信、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巴拿巴書信》、《黑馬牧人書》(以上皆曾被考慮為正典)、《坡旅甲殉道記》、《致丟格那妥書信》、《帕皮亞(解釋耶穌言論)殘篇》。 這些作品原為希臘文,早有翻譯為英文,上佳有:Ehrman, Bart D. The Apostolic Fathers. 2 vol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24-2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Holmes, Michael . The Apostolic Fathers. Baker Books, 1999;中文由謝扶雅全文譯出大部份,見於基督教文藝1975年出版的《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網絡見載)。

本書綜合上述文獻,作出新約文本的研究、早期教會發展的模態、基督教某些神學概念的根源(Patristic Tradition) 等探討,乃為新約猶太希臘時代與其後希臘拉丁時期的思想過渡橋樑,反映「使徒教父」對第二世紀後諸教父的神學影響,此階段多被華人學者忽略至今。

本指南清楚易懂、資料豐富、扎實地引用近代重要的學者觀點且範圍全面。作者長好此道,相關的專著還有 Reading the Apostolic Fathers : A Student’s Introduction(2012), Didache: 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 (2013)(編按:書名即《十二使徒遺訓》)。中華神學以聖經為依歸,但認識聖經的真理過程,免不了真理被猶太化和被希臘化所「異化」。這些耶穌隔代門徒的寫作,有助我們從耶穌及其門徒的原始訓導中尋覓「共相」,發掘出能超越各邦文化的普世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