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一年一月

Ladd, George Eldon.1974.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賴德,《賴氏新約神學》(網上中譯本)

George Eldon Ladd (賴德,1911- 1982),生於加拿大阿爾伯特省(Alberta),在美國新英倫區(New England) 成長,1933 年被按立為美北浸信會(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牧師,1942 年起在神學 院教新約和希臘文,其在哈佛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是有關《十二使徒遺訓》的末世論, 1950 年開 始在創立第四年的富勒(Fuller)神學院教聖經神學,並參與領導該院。 他最受重視的著作是 1974 年出版的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其中的神國觀前有三本後有一本類近著作),此六百多 頁的教科書在名史家樂馬可(Mark Noll)1986 年的調查中,高踞歷代福音信仰學者最具影響力著作 的第二位,僅次於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Noll 在其 Between Faith and Criticism 一書表揚 Ladd 是”the most widely influential figure on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Evangelical Bible Scholars” (有趣的是Ladd 反對流行於華人教會的改革宗加爾文觀點的救恩教義)。Ladd 認定的「神國始於耶穌已臨成為 末世時期」之說,奠下福音派日後主流的國度神學(Kingdom Theology),也開啓華人教會對神國觀 的認識。筆者特以此作引,集中介紹本書這重中之重的「神國」。

作者身處自由神學大熱之時,新約研究正大受德語學界的歷史學和各式批判學的影響,而福音派能 以英語作有力回應的寥寥可數,上世紀中英美福音派面臨自由神學越趨巨大的冲擊,陷入教義也難 保之勢。

作者不隨布特曼主催的那一種視耶穌復活等神蹟為神話 (myth) 的觀點,回歸認定新約歷史的真確 性,並認同作者是受啟示來詮釋耶穌言行,寫出合乎福音信仰的新約神學, 乃是新約各書在多元 信息下保持一致(unity in diversity)的神學,如符類福音中神國度、約翰福音中永生、保羅書信中稱 羲與基督裏新生命、希伯來書中大祭司等,皆是一致地指向神的救贖。

本書 44 章中,開首 15 章是符類福音,其中第三至九章皆以「神國」轉化成各章標題,內容佔上全 書最大篇幅,反映作者的新約神學以耶穌高舉的「神的國度」為核心。

以下是該幾章提及「神國」(意同「神的國度」)的重要概念,撮下:

第三章: 對神國的需要

這世代是會被將來世代取代,此種末世二元論,不是希臘哲學永恆地對立的二元論。
神國攻陷邪靈界並征服撒旦的國。

第四章:神的國

神的國是耶穌的核心信息。
教會是神國的子民但不是神的國 (有别奧古斯丁至宗教改革認為教會就是神國)。
耶穌的言行已令神國闖入歷史但到末世祂再來才完成。
舊約有神國的概念卻沒有這用詞。
主前猶太文獻改以天國(但極少用)表達神的治理和以律法施行的王權。
耶穌有關神國的用詞是當時的猶太文獻沒有的,所以極具新意。
耶穌所提的國含普世性,有別猶太教只含自身民族色彩。
新約中神國的仇敵指屬靈的惡魔,有別舊約的指外邦敵國。

第五章:救恩的新時代

解讀馬太福音 11 章 11 至 13 節。
解讀馬可福音 10 章 23 至 24 節 30 節 (指蒙福的生命)。
猶太教到主後第三世紀,才認同以賽亞書 53 章「耶和華僕人」是指彌賽亞 (但不能應許人罪得赦)。
猶太教認為末日審判以「善行比過犯多」才宣告那人無罪,這從功德而來的義,與耶穌的教訓完全 相反。

第六章:天國的神

神透過耶穌來世主動尋找拯救人,這有别當代法利賽主義的「神等人回轉才拯救」(沒有中保角色);
後期猶太教更說神高高在上遠離人,只在末世作一次終極的拯救。
神的國含有神是父是王。
耶穌如同舊約先知,傳神國的福音籲人接受,拒絕的就受審判。

第七章:神國的奧秘

奥秘存在於神國的比喻 (不能以寓意或預言解),每個比喻只有一項中心真理。
神國的奧秘乃在「已經成就但尚未成全」(fulfillment without consummation) 。
猶太神學也如耶穌所說神國在末世降臨,並非奧秘 (但不包含神國預先以隱藏的形式進入、增長和 改變世界如耶穌比喻所言)。
耶穌的比喻含神國已臨但不立刻除淨惡人(待末日才分隔)這舊約沒有的信息。
耶穌沒有說神國是教會,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約翰福音綜合神國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甚至不靠更多人接受來促使神國降臨,惟靠耶稣使 神國進入歷史。

第八章:神國與教會

初期教會認定教會不是神國,教會是要進入末世的神國,第五世紀初奧古斯丁將神國與教會看為相同,其後天主教繼續這一看法,更正教也延續類似相同的看法至近代。
教會是承受現今神國的百姓 (教會非神國本身),教會將來亦承受末日神國。
耶穌早期是向猶太權勢傳揚神國,但被拒絕。
耶穌的門徒就是承受彌賽亞救恩的人,是神國的子民,是真以色列人。
耶穌所提教會的希臘文(ekklesia)可能源自阿蘭文(kenishta, 集會)這新詞。耶穌稱之為「我的」教會 與自己連結,是有别並取代舊約以色列國。
耶穌是將教會建立在彼得這人,但非指是一個職位可以傳遞給繼承人。
教會是見證神國 (救贖行動),教會不是神國,也不能建造神國。 教會要展示神國的生命 (能結果 子的百姓獲賜神國)。
真理是不可能沒有教會(接受神治理的人)的神國,也不可能沒有神國的教會。

第九章:神國的倫理

登山寶訓是要人在生命中被神完全治理的完美寫照,這義待末日神國才能完全經歷。但現今世代, 這義仍能達到某程度,在乎人經驗到某程度而定。
倫理就像神國,夾在現今(某程度)實現和末日完全實現的張力中。
神國的要求必須比人生一般責任優先,甚至比效忠最親密的家庭關係更優先。
為神捨棄自己和性命的,在主再來的日子要得賞賜。
愛的命令是舊約一切倫理的總綱,也是耶穌一切倫理教訓的總結。 神國不單是將來的賞賜,也是現今的賞賜,賞給願意為神國捨棄一切的人。

以上走馬式介紹本書的核心信息神國,是為讀者提供一個速寫, 一睹這位出色作者論到聖經的中 心信息。本書一大特色是將耶穌的講論,對比兩約之間很多猶太文獻的內容, 從中透視耶穌說話 的處境性,助讀者能適切地明白主的言行。

中華神學亦必須正視神的國度這一課題 ,尤其這「天上的國」與「地上的國」怎樣作處境性協調, 地上國要怎樣踐行才合乎聖經真理,這有西方歷代基督教國家所行可作參照,其成敗得失,對今後 中國教會的發展,都是重要可借鑒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