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十月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1972. Ministry in Context: The Third Mandate Programme of the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1970-77). Bromley, Kent, UK: New Life Press.

這是普世教會協會(WCC)檢討第三世界神學教育的劃時代文件。撰寫此文件的五位不同國籍成 員, 以 Shoki Coe(黃彰輝)為領導而被學術界以黃氏為此文件的作者。Shoki Coe 是台灣本土人, 生 於日據時期而得此日本身分; 二戰後他在國民黨治下改中文名黃彰輝, 而不是以其台語稱呼 Ng chionghui 作為自己身分。這文件不是以台灣而是以福爾摩沙(Formosa)這含有自主權的地名提述。 他下半生是以政治流亡者身分長居英國, 領導「台灣基督徒自決運動——Formosa Christian for Self-determination」。

黃氏開宗明義的表示,「處境化」有別於過往常用、並為人熟悉的 「本色化」:「前者重視第三世界 的特殊境況,後者傾向以傳統文化回應福音。」(Contextualization has to do with how we assess the peculiarity of third world contexts. Indigenization tends to be used in the sense of responding to the Gospel in terms of a traditional culture.) 黃氏表明處境化不應忽略本色化的傳統文化一面,而應添加俗世進 程、科技文明和公義爭取(the process of secularity, technology, and the struggle for human justice) 三方面元素。(TEF 1972: 20)

黃氏續稱,真正的處境化是帶有先知性的對應性質, 因而令到處境化成為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進程, 成為因處境而不斷改變的神學(theology of change)。(TEF 1972: 20)5

黃氏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建這處境化的術語, 實質上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眾所周知, 第三世界脫離殖民地獨立運動隨即展開, 此種政治上獨立意識也啓動了神學上獨 立。從現實處境而言, 福音的宣講在「脫殖」過程中, 更多由本地人而不是由西教士擔任; 在一些 素來西化程度不深的國家如中國,脫殖顯然形同「脫西」。

香港因長期處身英國殖民地,使基督教西化較深。因此「脫西」在「洋化」的香港比在中國難得多。 這份文件披帶福爾摩沙的背景,為西方主導的 WCC 宣教路線建言,對近半世紀後政治動盪下的香 港基督徒所擁抱的「公義爭取」(上述三元素之一),起了尋根作用但宜有更深入的處境研判,否則 香港基督徒就會陷入以政治為救恩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