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鄭守定
出版者:宗教教育中心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John Macquarie (1919-2007)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英國聖公會神學家,他在海德格爾和布特曼興起以存在主義取代觀念論的新神學下,承先啟後,為「基督論」作出其獨特的詮釋。中國三自教會成立以來的領導層,多有聖公會的背景,難免受到麥奎利不同程度影響。所以,香港聖公會的鄭守定牧師,將他於2008年完成的神學博士論文出版(2023年),並加三章分别與儒、道、釋對話(2012年他亦讀取新亞研究所的哲學博士),使本書在推動中港建制/主流教會的神學思考方面,具有豐富的内涵。
原來,作者鄭牧師年青時曾受聖公會何世明法政牧師的影響,使他對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對話,產生興趣。何牧師是最早推動基督教本色化的一位香港牧者,而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12年出版的《中國文化處境的神學反思》已全面介紹他的「融貫神學」。
作者在序言祈願本書「在推廣聖公宗神學及基督教中國化」有貢獻,他在前言指出本書適合四類讀者:喜歡思考哲學神學、理性與信仰;欲認識聖公宗神學與思考方法;有興趣於中西文化交流會通;關心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和基督教中國化。
作者析讀出麥奎利的神哲學,是以理性為起步,與歷代教會傳統和信仰根源聖經這「三重發碼思想方法」,從中尋索真理、整治辯證出大公性的基督論。
此外,作者在述介麥奎利的思想之餘,亦提出尖銳的批評,質疑麥奎利追隨布特曼去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將基督復活作非事實的詮釋,捍衛傳統的復活神學,詳載在第五章,不贅。
麥奎利的基督論,經作者引入中國傳統儒釋道的比較和對話,論證「自由、愛和責任的基督化人性」(Christology of Being: Holistic Humanity of Freedom Love and Responsibility),並以此作為古今普世價值。
作者多次表明欲以這一位近代英國聖公會神學名師那獨特的、帶存在主義色彩的基督論,切入中國傳統文化處境,達成「基督教中國化」,可謂任重而道遠,也是信仰本色化一項有意義的神學探索。
值得留意,本書保留其原論文的英文註腳,不作中譯,聲稱以便中文讀者從原引文中有更直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