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傳統視域下的利瑪竇「合儒排佛」思想研究(韓思藝)
二零二二年十月
談起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人們往往以「適應」二字來概括其傳 教策略,甚至認為他為了取得傳教的成功,制定「合儒排佛」的傳教策略,以 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 查看更多
二零二二年十月
談起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人們往往以「適應」二字來概括其傳 教策略,甚至認為他為了取得傳教的成功,制定「合儒排佛」的傳教策略,以 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 查看更多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內容提要:宗教改革是包括天主教改革在內的“多場改革運動”,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是這場天主教宗教改革的一個成果。宗教改革促使了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明末清初基督教中國化發展也深深地帶有宗教改革精神的烙印… 查看更多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明清之際天主教的東傳,將耶穌基督及其在十字架上犧牲救贖的故事介紹到了中國。圍繞耶穌基督及其被釘十字架的事件,中西天主教學者們和中國反教學者展開了豐富的討論。天主教學者們不僅從基督宗教的大公傳統中汲取資源,同時也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尋找典故,在信仰尋求理解的努力中… 查看更多
二零一六年八月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東傳,西方傳教士們首次將西方神哲學傳統中上帝存在的證明介紹到了中國。為了向中國人說明“天主是誰”的問題,利瑪竇在其《天主實義》中將Deus翻譯為天主,[2]並稱:“吾國天主,即華言上帝”… 查看更多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明末清初基督宗教在中國二百多年的傳播,引發了中西宗教文化極深層次的對話,中西方學者們在相互交流中,產生了不少創新性的思想,其中,耶儒會通的主要內容包括:(1)先秦儒家經典中的“上帝”與天主教的“天主”;(2)儒教與天主設立的“性教”;(3)儒家的性本善與天主教的“原義論”;(4)儒家的工夫論與天主教的“靈修學”… 查看更多
二零一四年一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李澤厚通過對這句話的注解,引發出了他對中西文化的一個基本看法: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恥感文化”相比較,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 查看更多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自明末以來,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傳播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中國基督徒的人數也數以千萬計,但是有一個觀念卻始終不大能為中國人所理解,甚至成為中國人接納基督宗教的一個重大障礙,這個觀念就是“罪”。有不少人認為,明清以來基督宗教將“sin”翻譯為“罪”有問題,所以寫文章探討“sin”應當如何翻譯… 查看更多